Lion Culture Museum
狮子文化博物馆
狮子历史-明清时期
明清时期,狮子文化形成了一个高潮,狮子的形态也进入不同的文化群体中,形成了历史、文学、绘画、雕塑、政治、舞蹈的诸多表现形式。明朝的狮子文化与运用的更加广泛。关于狮子的造型特征,逐渐开始程式化和本土化发展,同时世俗化到极致。明清时期是狮子文化发展最成型的时代并形成南北狮特征。清朝采取了全面继承明朝政治遗产方式,即清承明制。
1)狮子历史:狮子通过陆路和海路作为贡物献给明朝朝廷。
陆路主要通过西亚诸国将狮子送到皇城。海路是郑和下西洋,郑和船队三次将狮子作为贡物带回给明帝国朝廷(翟杰.(2005).管中窥豹,小中见大——从狮子入华看郑和下西洋的成就.山东教育学院学报(01),26-28.)。官方记载根据史书记录、民间小说描述、和士人赋赞描述了狮子。朱元璋第17子宁献王朱权,与公元1430年编有《异域图志》。该书中后附的《异域禽兽图》中,描绘了狮子等动物。
2)明清狮子绘画:
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《皇都积胜图》,该卷长2182.6厘米,纵高32厘米。记录了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的景况,其中记录了(承天门)天安门中贡狮的场面, 一头狮子值三十箱商品(阿里·玛扎海里2006)。
3)明清狮子雕塑:陈列在皇宫王府、陵墓中,狮子形态丰富化。
皇家狮子代表主要是故宫中的狮子雕塑、以及皇家明十三陵墓。中国境内民间主要分为北南两大地域,北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中下游、以及西北、西南广大地区,包括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、甘肃、湖北、安徽、四川、西藏等省。南狮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,包括广东、福建、广西、海南、台湾等省(于超.(2013).造型多样的中国狮子雕刻艺术.淮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(04),120-122.)。民间狮子比较著名的卢沟桥(建于金大定,柱子上狮子雕刻于明正统9年,公元1444年)。”明代刘侗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“石栏列柱头,狮母乳。顾抱赘负,态色相得,数之不辄尽”(刘侗,于奕正,2001)。明代蒋一葵所著《长安客话》记载: 卢沟桥“左右石栏刻为狮形,凡一百状,数之辄隐其一”。
明清皇家狮子的造型显得雄壮威武,凸显皇家威严。而民间的狮子从造型气势上稍逊与皇家狮子造型风格。民间的狮子造型从形态上显得更加世俗化、活泼。皇家狮子与民间狮子关系上是主从关系,两者形成了相反的造型风格特点。随着中国王朝更迭,皇家狮子造型风格传入民间,有一个缓慢的影响过程。有势力的民间效仿皇家的格局,也模仿皇家的造型风格,将皇家的造型风格在民间中传播开来。
4)狮子政治宗教:代表官职、武官地位,也是宗教佛教的坐骑。
在《明史》中记载武官的官府补子(一、二品)是狮子的图案,清朝也是如此。
5)明清时期民俗活动:舞狮盛行(北、南舞狮)、皮影表演
明朝关于狮子文化的民俗也出现了“佳节看舞狮,祈盼好盼头”的习惯。同时舞狮在中国北方逐渐演变成南狮舞狮,形成了南北两派风格,其中北狮注重武狮,最显著的是太狮和少狮的特征,而南狮则以文狮为主,以南方佛山醒狮为代表。
北狮和南狮在造型上也有不同,北狮造型偏写实,从造型、结构、色彩、装饰、表演上模仿狮子;而南狮造型上主要体现在神似上像狮子。
狮子文化经历清末民初,狮子被民众赋予了精神符号的含义。民间爱国人士将中国比作沉睡的雄狮,民间有识之士通过在民族工业日用品-火柴盒表面宣传唤起民众民族自我觉醒的意识。
进入1949年以后,狮子雕塑受到西方写实风格的影响,狮子文化发展呈多样化发展,一面呈献更加写实风格;一面则是继续延续前代风格。风格特征呈现地区差异化发展。
狮子文化进入新中国后,狮子文化种类变得多样化,有的地域延续明清风格,有的地域延续隋唐风格,或者宋期风格。凸显了时代的丰富性。同时中国也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超写实风格,地点更多的放在洋行或者外国银行,而新中国的舞狮则是以非物质遗产进行了保护,让以狮子文化为载体的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。
Copyright © All rights reserved. by Dr.Zhang Hongjun